当前位置: 首页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下)

来源: 华体会买球最新版 网 浏览字号: 2022年07月27日 12:35:45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战略贡献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战略贡献,是在其原创性理论与原创性实践相结合基础上形成的前瞻性谋划,生动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护航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宏伟蓝图。尽管从本质上来说,战略贡献也属于实践层面的内容,但由于其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法治发展,因而更具有战略性意义;或者说,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谋划,现实的实践就缺乏明确方向。因此,本文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战略贡献单独进行阐述。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文也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立足中国实际、发挥社会主义优势的法治道路。从当前实际来看,中国处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组成部分,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新阶段,也是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其中,“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1]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把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这就要求中国法治建设必须从把握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实际出发,努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以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3]从可行性来看,中国法治建设同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创新发展要求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解决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这需要在有效保障主体各项权利,尤其是保障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协调发展则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同法治的平等理念相通。绿色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法治所要求的公民环境权、生存权、发展权息息相关。开放发展要求国内国外联动,而坚持改革开放正是我国宪法的明确要求。共享发展要求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这与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相一致。从必要性来看,一方面,这是中国法治与时俱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法治的精神、理念与内涵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时代进程、人民需要、实践要求不断更新演变。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总结与创新成果。因此,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融入法治建设,以此增强法治的生命力、实践力。另一方面,理念必须有相应的载体才能有效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是把新发展理念有效贯彻落实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全过程和各领域的重要载体。法律本身所固有的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将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应把新发展理念融入中国法治建设之中,使法治实施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以法治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在此过程中,必须把法治建设深刻嵌入双循环之中,包括诸如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法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5]而且他明确提出:“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6]

二是,以法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7],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这个战略基点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8]因此,必须努力完善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法律制度,建立激发企业、产品、服务等创新的法治激励机制,营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法治环境,进而降低供给制度成本、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用,从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人民需要,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9]

三是,以法治保障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形成。“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0],其中包括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11]。然而,如果没有国家法治的统一,就没有国内统一大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损害国家法治统一。[12]”为此,必须破除妨碍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的制度藩篱,健全规则互通的区域合作法律机制,构建起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法治保障体系。

四是,以法治创造制度型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13],而且提出要“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14]。制度型开放是以规则为基础,进而把规制、管理、标准等予以制度化的法治开放形态,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与可预期性特征。可以说,制度型开放是更为安全、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深层次的开放,能够在制度框架下以制定、遵守、维护规则的开放进路,有效织密开放安全网、提高开放透明度、减少开放摩擦力、增强开放竞争力,从而使中国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也为世界深入对接中国提供制度条件,等等。

(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分关键。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法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15]首先,法治能够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形式合理性。法律作为经过严格程序制定而成的规则,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健全的构成要素,以及用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丰富类型。因此,法律制度在形式层面相较于其他规则更为系统、规范、协调。而且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体现,确认并巩固了国家的根本、基本、重要制度,直接决定并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水平。另外,法律制度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能为其他制度规范、体制机制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安排提供引领示范。其次,法治能够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质合法性。我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本质上反映的是人民意志,法治凝聚的最大限度社会共识本质上就是人民共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法治轨道上,所有制度规范、体制机制的设计,皆不能超脱法律的界线,这就保证了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人民意志、契合人民共识,从而具备实质合法性。

第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16]。可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重在提高制度执行能力。

首先,要保证宪法全面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如果说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那么宪法就是骨干工程的核心。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把宪法全面实施推向更高水平、切实提高宪法制度的执行力。

其次,要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制度执行水平的过程。一方面,“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17],重大制度变迁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以确保其能够在执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序推进,不至于发生根本性、颠覆性错误。另一方面,“不能让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绊马索’”[18]。如果完全停留在旧的法治框架内推进制度改革,必然无法满足制度革新的需要,更谈不上制度执行力的提升。因此,法治要积极适应制度改革需要,为制度执行力的提升起到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

再次,要运用法治为制度提供良好的执行条件。制度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执行条件的稳定性。换言之,如若执行条件因挑战、风险、阻力、矛盾等因素而丧失稳定性,其执行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19]

最后,要把制度执行的关口前移。经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制度执行关口前移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20]。因此,既要进一步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又要切实把制度执行的关口前移,等等。

(三)在迈向法治强国道路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法治昌盛是国家强盛的关键标志,法治影响力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定要实现迈向法治强国的跨越,切实把国家经济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法治优势、制度性优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也在呼唤更为民主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战略,为中国迈向法治强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强大指引。

第一,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法治秩序,良好规则秩序的构建需要正确价值理念的引领。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不良价值影响下,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国际新格局、无法跟上世界新形势、难以满足全球治理新需要。换言之,变革全球治理体系,首先要正本清源,即解决价值理念上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21];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2]。同时,他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23]。可以说,这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强大价值引领。

第二,主要目的。对中国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对外斗争中,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24]他强调,我们必须要学会“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25],要强化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斗争、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的能力。对世界来说,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是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26]而且,中国共产党作为致力于为人类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政党,中华民族作为追求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民族,必定会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良善的方向变革。

第三,角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27]首先,中国要做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指出:“未来10年,将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28]全球治理体系走向直接关系中国在内全球各国的发展、安全与繁荣。推动其良性发展的任务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其中。其次,中国要做推动者。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是全球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良性的方向转变。再次,中国要做引领者。一方面,中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就是由中国提出,并得到普遍认同,被载入联合国一系列决议。可以说,崭新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国的引领。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把自身经济优势转化为法治优势、制度性优势的必然要求。

第四,关键所在。全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是基础,关键在有效运行。良好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只有被严格遵循,才能切实转化为贡献全球治理的现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法律的生命在于付诸实施,各国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29]一方面,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30]另一方面,必须制止不遵守国际法治秩序的国际行为,修订偏离公平导向、共赢目的、不符合国际演变大势的一系列国际规则、国际机制。对于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各国应严格遵循,并“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协调规范各国关系,反对恃强凌弱,不能谁胳膊粗、拳头大谁说了算”[31]

第五,观念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32]”各国应以共商为前提,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必要共识;以共建为基础,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合力;以共享为目的,即全球治理成果必须由各国共同享有,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权威性、合理性、合法性与可持续性。

第六,工作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布局”,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体可概括为“五个两”:一是协调两个区域,即“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33]。二是重视两个方面,既重视“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又重视“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34]。三是引导两类主体,即“要引导企业、公民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加自觉地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运用法治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5]。四是培育两批机构,即“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把涉外法治保障和服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36]。五是统筹两大领域,即全球传统治理领域与非传统治理领域。国土治理、军队治理等传统治理领域仍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治理、公共卫生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等全球新型治理领域开始兴起,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必须统筹全球传统与非传统两大治理领域。其中,相较于全球传统治理领域,非传统治理领域更为薄弱,其制度规则、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亟需加强。比如,“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亟待加强”[37]。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38],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39],等等。

(四)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载体上实现华体会电话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在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原创性提出“华体会电话 ”重大理念,把实现华体会电话 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由之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作为实现华体会电话 的必然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40]”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体会电话 必然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华体会电话 的重要制度载体。”[41]

第一,廓清民主迷雾。科学认识民主是实现民主的基础,也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载体上实现华体会电话 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民主的一般和一般的民主有机统一,回答了什么是民主、如何判断民主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并精准阐释了华体会电话 的核心内涵,有力廓清民主迷雾,彻底打破西方所谓的民主政治神话,更为世界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首先,什么是民主。一方面,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路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42]另一方面,人们追求的民主应该是实质民主,必须有效管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43]其次,如何判断民主。一个国家能否称得上民主,要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地提出三个判断标准。第一个判断标准是根本性判断标准,即“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44]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因而一个国家能否称得上民主,归根到底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第二个判断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民主的主要标准,是根本性判断标准的具体化,即“四个要看、更要看”[45]。第三个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主要标准,即“八个能否”[46]。“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47]只有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民主的、有效的,这个国家的民主理想和民主愿景才具备能得以真正实现的条件。可以说,第三个标准既是前两个判断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又是判断前两个判断标准能否现实化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国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对于实现中国式民主至关重要。最后,什么是华体会电话 。人们对民主价值的追求是共同的,但实现民主的形式却是多样的。“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4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华体会电话 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我国华体会电话 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49]并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华体会电话 的重要制度载体”。[50]

第二,坚定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尤其是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载体上实现华体会电话 的有力支撑。没有制度自信,就没有实现华体会电话 的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制度自信的极端重要性。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客观评价,为坚定制度自信、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并进一步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实现华体会电话 的治理效能提供了强大底气。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51]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展现出了强大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52]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举世无双的世界意义。从制度类型上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称之为“伟大创造”和“全新政治制度”,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53]从制度效果上来看,古今中外所有国家都面临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难题,此前也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1945年,毛泽东同志面对黄炎培的“窑洞之问”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54]可见,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而真正把民主保障好、实现好则是把这条新路走通、走好、走远,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民主、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有效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55]因此,无论是从制度类型还是从制度效果上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无疑具有举世无双的世界意义。

第三,明确机关定位。人民代表大会是华体会电话 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因而明确好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民代表大会,事关制度畅通运行、治理彰显效能和华体会电话 的实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个机关”定位,为加强人大自身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抓手。首先,要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56]。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和根本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华体会电话 理念的诞生,就不可能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载体上顺利实现华体会电话 。其次,要成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57]。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华体会hth体育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说,保证人民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天然使命和核心任务,它的一切工作都要为此展开。这也是实现华体会电话 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成为“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58]。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载体上实现华体会电话 ,最基础的任务就是要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各项职责,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从而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发展好人民在宪法法律上的各项民主权利。最后,要成为“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59]。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智慧和力量,人民代表大会机关的运行就将失去根本动力;不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然变质,其完善和发展也就无法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不可能赢取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第四,指明实现路径。为推进华体会电话 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三个具体地、现实地”,这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载体上实现华体会电话 指明实现路径。首先,我们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6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在党治国理政的政策举措中充分彰显人民意志、有效捍卫人民民主权利极为重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建构和完善的,也是党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方面,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有机统一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法律法规等制度形态,从而为党运用政策措施为人民服务提供法治基础。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本身就是生动展示我国华体会电话 特点和优势的重要实践,可以将“民有所呼”通过各种民主渠道反映上来,以此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建真言献良策,从而为形成“我有所应”的党的政策举措提供必要前提。其次,我们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61]。从各个方面来看,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而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代表大会同各个方面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有效运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发展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效能的体制机制、治理体系,从而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法律实施工作、监督工作等方面工作的过程,就是保障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工作上来的过程。从各个层级来看,最大程度凝聚人民共识、实现华体会电话 ,必然要求在人大工作各个层面上具体地、现实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比如他在谈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时指出:“你们立足社区实际,认真扎实开展工作,做了很多接地气、聚民智的有益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坚持好、巩固好、发展好,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丰富民主形式。”[62]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26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63]等等。最后,我们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64]。从根本上来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目标,也是实现华体会电话 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美好生活”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比如,他强调要把宪法制度“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起来”[65];要“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66];面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向更多方面延伸,必须“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67];面对人民对法治的更高期盼,提出了“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68]的要求;强调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69]等等。

(作者:武汉大学副校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周叶中;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闫纪钢)

[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愿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2] 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22页。
[4]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
[5] 参见《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日。
[6]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日。
[7]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愿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52页。
[9]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6日。
[10]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11]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12]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95页。
[13]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5日。
[14]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5日。
[15]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16]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78页。
[17]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07页。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2—53页。
[19]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20] 《习近平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强调: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 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人民日报》2016年7月29日。
[21]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求是》2020年第24期。
[22] 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人民日报》2021年1月26日。
[2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24] 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求是》2019年第4期。
[25] 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求是》2022年第4期。
[26] 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0—462页。
[27] 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求是》2019年第4期。
[2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5页。
[2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0页。
[3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
[31] 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人民日报》2021年1月26日。
[3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1页。
[33]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34]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35]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36]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37] 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人民日报》2021年1月26日。
[38]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
[39] 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20年5月19日。
[40] 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0月13日),《求是》2022年第5期。。
[41]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7页。
[42]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5页。
[43]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5页。
[44]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6页。
[45] “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见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5—336页。
[46]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见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5页。
[47]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84页。
[48]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3页。
    [49]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6页。
    [50]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7页。
    [51]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2—73页。
    [52]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3页。
    [53]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2页。
    [54] 中共中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39页。
    [55]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2—333页。
    [56]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4页。
    [57]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4—335页。
    [58]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5页。
    [59]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5页。
    [60]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6页。
    [61]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7页。
    [62] 《习近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人民日报》2019年11月4日。
    [63]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9页。
    [64]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7页。
    [65]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06页。
    [66]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67]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68]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0页。
    [69]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03页。

编 辑: 刘 冬
责 编: 刘静波

相关文章

    Baidu
    map